学名:Koelreuteria bipinnata 'integrifoliola' (Merr.) T.Chen)
别名:南栾、大夫树、灯笼树、全缘栾树
种属:无患子科栾树属
形态特征:高可达20米;皮孔圆形至椭圆形,枝具小疣点;叶平展,二回羽状复叶,互生;圆锥花序大型,分枝广展,与花梗同被短柔毛;有小凸尖,果瓣椭

圆形至近圆形,外面具网状脉纹,内面有光泽;种子近球形;花期7-9月;果期8-10月。乔木,高可达20余米;皮孔圆形至椭圆形;枝具小疣点。叶平展,二回羽状复叶,长45-70厘米;叶轴和叶柄向轴面常有一纵行皱曲的短柔毛;小叶9-17片,互生,很少对生,纸质或近革质,斜卵形,长3.5-7厘米,宽2-3.5厘米,顶端短尖至短渐尖,基部阔楔形或圆形,略偏斜,通常全缘,有时一侧近顶部边缘有锯齿,两面无毛或上面中脉上被微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,有时杂以皱曲的毛;小叶柄长约3毫米或近无柄。圆锥花序大型,长35-70厘米,分枝广展,与花梗同被短柔毛;萼5裂达中部,裂片阔卵状三角形或长圆形,有短而硬的缘毛及流苏状腺体,边缘呈啮蚀状;花瓣4,长圆状披针形,瓣片长6-9毫米,宽1.5-3毫米,顶端钝或短尖,瓣爪长1.5-3毫米,被长柔毛,鳞片深2裂;雄蕊8枚,长4-7毫米,花丝被白色、开展的长柔毛,下半部毛较多,花药有短疏毛;子房三棱状长圆形,被柔毛。蒴果椭圆形或近球形,具3棱,淡紫红色,老熟时褐色,长4-7厘米,宽3.5-5厘米,顶端钝或圆;有小凸尖,果瓣椭圆形至近圆形,外面具网状脉纹,内面有光泽;种子近球形,直径5-6毫米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
生长习性:分布于中国广东、广西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贵州等省区。模式标本采自广东。生长在海拔100-300米的丘陵地、村旁或600-900米的山地疏林中。群落及主要伴生植物:构树、茶、山茱萸、香港四照花、水杉、柚、棕榈、小叶女贞。 黄山栾树喜光,稍耐半阴,耐寒耐旱,耐瘠薄,但不耐水淹,对环境的适应性强,喜生长于石灰质土壤上。
价值用途:
黄山栾树树形端正,枝叶茂密而秀丽,春季嫩叶紫红,夏季开花满树金黄,入秋鲜红的蒴果又似一盏盏灯笼,是良好的三季可观赏的绿化美化树种。 适合在公园、绿地路边、草地边缘或建筑物旁栽培观赏。